近期,有市民发现,部分高速公路的充电站开始引入移动充电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改变了传统的“车找桩”充电模式,转而直接为排队等候的车辆提供充电服务。这一全新补能方式能够立马响应新能源车主的充电需求,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充电效率。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移动储能充电设备逐渐落地,新能源车主的补能网络进一步扩大。
移动充电机器人与传统补能方式优势互补
“开电车最焦虑的就是到充电站后,却发现没有空位或者闲置充电枪。”有市民反映了自己驾驶新能源车的苦恼。这一问题有望得以改善。今年国庆假期期间,蚕丛机器人派遣数十辆移动充电机器人进驻广州、佛山等城市的28个高速服务区,与常规充电设备一起服务,减轻车主排队充电的压力。据蚕丛机器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移动充电机器人“配备了104度电的大电池包,充电功率达到60千瓦,满电情况下可以服务2~3辆新能源车,相当于补充一辆新能源汽车行驶超800千米的里程续航”。
在充电桩车位数量有限且常被占用、换电模式标准化仍在推进的情况下,移动充电机器人开始悄然落地。易加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陈晓峰表示,与传统固定充电桩相比,移动充电机器人不占用特定场地,投入资源较少。同时,其数量自由操控,使用率更高。远景零碳智能充电产品团队负责人表示,充电机器人能够灵活应对“潮汐充电”情景,在需求高峰时提供更多的充电服务,而在需求低谷时可以转移到其他需要的地方,从而提高充电资源的利用效率。
借助移动充电机器人的“智能化”特性,用户还有望实现“无感充电”。远景零碳智能充电产品团队负责人表示,“结合车联网技术,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停车场中新能源车的电量状况,并进行智能规划和下单。随后,充电机器人会根据指令自动前来为车辆充电,实现全程‘无感充电’体验”。
据行业预测,到2025年,全球移动充电车市场规模将达到数百亿元。作为一种全新的补能方式,移动充电机器人得到多方布局。宁德时代、远景科技、国轩高科等储能企业,大众、一汽红旗等整车厂均推出相关产品。
不过,移动充电机器人还存在生产、运营成本高的难题,因此充电服务费也一般较贵。记者了解到,目前移动充电机器人的盈利模式还依赖于售卖峰谷电价的差价来实现。“没有峰谷价差的地区,利润空间会有所缩小。”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说道。
移动充电机器人有望参与电网调节
业内认为,不单应用于为新能源汽车充电这一场景,移动充电机器人还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9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在全国开展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业内人士指出,移动储能充电设施有望成为电网能源调节的“选手”之一。陈晓峰表示,移动充电机器人作为“削峰填谷”的小型储能站,能够在电网负荷较低时充电,并在高峰时段为电动汽车提供服务,从而优化电网负荷。蚕丛机器人有关负责人则表示,目前公司的移动储能系统已经可以接入服务区微电网,进行反向放电。通过“卖电给电网”的模式也将进一步增强用户和运营商的获利能力。
此外,移动充电机器人还可以用于车辆救援与应急储能使用。近日,宁德时代表示,其移动储充检机器人CharGo充电狗落地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由于海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容易受到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借助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储能”特性,在特殊情况下能成为海南省的应急备用电源。
业内观察:用户补能焦虑问题已逐步攻破
除了地面跑的移动充电机器人,行业正在探索多样化的全新补能方式。今年1月,由广东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投建运营的南方区域首个共享充电站,正式落地广州国际生物岛。据介绍,通过悬挂式充电桩设备,机器人会就近搬运一台空闲充电桩移动到电动汽车后上方,车主取下充电枪,即可为电动汽车充电。
多位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补能设施的不断完善,新能源车的补能问题已经逐步解决。岚图汽车CEO卢放表示,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已经为新能源车、纯电车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使用环境。“大家在使用电动车时还有很多顾虑:高速公路上有那么多补能站吗?实际上,99.5%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都支持800伏的快充,很多人不知道这件事。”卢放说道。动力电池厂商孚能科技内部人士也对记者表示,目前在技术上,行业在快充与续航方面迭代十分迅速,用户的补能已基本不成问题。记者了解到,近期,多家动力电池厂商推出了6C超充电池,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
“随着移动储能充电设施的入局,对用户而言又多了一种补能方式。尽管技术与规模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新能源汽车补能市场已形成多种补能模式并存的格局。”一位三电领域研究人员对记者说道。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夏铭、张露